无广纯干货| 极限暴力测试,千元跑鞋到底是不是智商税?| 凰家实验室

无广纯干货| 极限暴力测试,千元跑鞋到底是不是智商税?| 凰家实验室

不知道最近逛商场的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,各大运动品牌展位的 C 位,几乎都被跑鞋占领了。从「云端缓震」到「能量回弹」,在各种听起来像黑科技的名词不断加持下,这些跑鞋的价格也跟着一路飙升。

本期我们掏空钱包,斥巨资买来了5双跑鞋届的“当红炸子鸡”,各个品牌的顶级缓震跑鞋。咱们不玩虚的,每双鞋都会被剪开进行专业减震测试,摩擦500次测耐磨,压力传感鞋垫实测脚感,还路跑百公里测稳定性。

一番测试下来,我们发现即使价格千元级别的跑鞋,也不能闭眼选。选错了不仅伤钱包,还容易伤身体。提前声明,本期绝对无广,大家可以放心观看!

👇戳此看视频👇

自动播放

选品

虽然市面上跑鞋种类这么多,但你可能想不到,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针对跑鞋的国家标准,所以也没有一个明确的「跑鞋」分类。不过从实际的使用场景出发,大致能分为三类:追求速度的(碳板)竞速鞋、征服野外的越野跑鞋,以及适配日常训练的公路跑鞋。而公路跑鞋里,又细分为稳定支撑款和这几年大火的缓震回弹款 ——今天我们要测的,就是最适合大众慢跑的缓震跑鞋!

这 5 双鞋,全是各大品牌的「当家花旦」:Hoka 人气王 BONDI 9、昂跑家的「雷总同款」怪兽2代、亚瑟士经典 GEL-NIMBUS 27,还有阿迪达斯 ULTRABOOST 5、耐克断货王顶级飞马(PEGASUS PREMIUM)。这些鞋子不仅价格不低,更代表着各品牌最尖端的跑鞋科技,到底是真有实力?还是营销噱头?咱们马上开测!

哪款减震好?

缓震跑鞋的核心竞争力,当然是减震能力。跑步时候的膝盖、脚踝受到的冲击力大约是我们体重的三到五倍,一双减震好的跑鞋,能大幅减少膝关节和脚踝的压力,避免我们运动损伤。

我们把这些跑鞋全部送往中国皮革制鞋研究院,光听这名字就知道这实验室在跑鞋的检测上有多权威。

那该怎么量化这些跑鞋的减震能力?参考国家标准(GB/T 30907-2014胶鞋 运动鞋减震性能试验方法)的要求,需要先把鞋子固定在平台上,然后让一个特制重物以真实跑步的频率高速撞击鞋底,用传感器实时捕捉每次撞击的冲击瞬间的最大力度和鞋底形变情况。

最终计算出峰值G值,G值越小,代表着鞋底将冲击力转化为形变的能力越强,也就是鞋子的减震效果越好。

前掌的减震:耐克=亚瑟士>HOKA>昂跑=阿迪达斯

后跟的减震:耐克=亚瑟士>HOKA=阿迪=昂跑

总体来看,整体减震效果最好的,是耐克和亚瑟士,并列第一名。紧随其后的是HOKA,而阿迪达斯和昂跑这两双,减震的表现,只能算是差强人意。

等等,先别扔,我们评价一双跑鞋好坏,减震只是一部分,还要综合其它性能来考量,偷偷剧透,后边结果有反转。

哪双回弹好?

减震好的鞋子,核心价值在于降低关节压力,给我们的膝盖、脚踝提供更好的保护。而回弹的本质,是中底材料受压形变后快速恢复的能量反馈能力,这就好比 “弹簧在压缩后的反弹”。回弹好的跑鞋,能将蹬地时的动能高效的转化为向前的推动力,减少「卸力」,从而降低跑步时的疲劳感。

为量化这些跑鞋的回弹效果,我们自建了这个测试装置:通过 1 米高度钢球自由落体冲击鞋底,来模拟跑步时的能量反馈场景。

回弹表现一骑绝尘的是阿迪达斯ULTRABOOST5。这双鞋在前边的减震测试上表现靠后,但回弹确实做的不错,这个结果也能看出,它的调教策略明显是偏向速度导向,更适合小体重,追求速度的人群来选。

处在第二梯队的是hoka和昂跑,hoka BONDI 9在减震上表现中等,回弹同样是中等偏上水平,所以算得上是一双缓震回弹做的比较均衡的鞋子。

而昂跑和阿迪类似,减震效果较差,但整体更偏回弹一些,可惜的是,回弹做的也并没有特别出彩。

回弹上稍差的是亚瑟士和耐克,这两双减震性能稳居榜首,但回弹表现落后,这就好比「数学好但体育挂科」的偏科学霸,典型的「防御型选手」。而这种「偏科情况」体现在跑步运动中,主要的问题就是会让你跑步更费力,增加你的体能消耗,速度上不去,所以追求速度的选手,还是要尽量选回弹好的跑鞋。

哪双更耐穿?

跑鞋毕竟是消耗品,单价一千多块的鞋子,频繁换起来也确实心疼,所以在性能基础上,我们肯定希望这双跑鞋能抗造,穿的久一点。

外底是跑鞋直接接触地面的部分,它主要负责耐磨。当外底橡胶磨穿,抓地力就会丧失,不只会影响运动表现,还会容易出现湿地打滑摔跤的情况,这时候这双鞋就必须要更换了。

我们再次把这些跑鞋送进专业实验室,用这台专用的耐磨试验机来测试耐磨能力,将鞋底试样固定好,旋转带砂纸的滚筒,每双鞋都需要连续旋转摩擦500次!如果你也认可这种硬核评测,希望可以点个赞,你的支持就是我们下次开测的最强动力!

通过测量磨损痕迹的长度来衡量耐磨性。磨痕越短,也代表着,耐磨能力越好,越耐穿。最终结果来看,鞋底明显更耐磨、更结实的,是昂跑的怪兽二代,更适合追求长期使用的人群。

亚瑟士和HOKA,这两双属于中规中矩水平,日常跑步路面穿着够用了。

阿迪这双底部是两种橡胶拼接的材质,可惜的是,这里边白色部分橡胶耐磨效果很一般,可它分布的位置,又恰好在我们普通人穿鞋最容易磨损的右后跟位置。再搭配它柔软的织布鞋面,总体来看,买这双鞋得做好经常更换的准备了。

耐克顶级飞马,到了耐磨环节又一次上演「翻车现场」,拿到最后一名。这个结果倒也不难理解,这双鞋中底堆料多,为了在重量上尽量的轻一点,只好牺牲外底橡胶的厚度了,但作为千元级跑鞋,这种「偏科」显然不够厚道。

数据的表现,毕竟只是理论,具体穿起来怎么样?还是要看实跑测试。

哪款最好穿?

影响跑鞋脚感的因素有很多,中底的材料,鞋面的透气、后跟的支撑,鞋楦的宽度,整体的重量等等……所有跑鞋我也都穿着分别在柏油路、橡胶跑道进行了实跑测试。

耐克:

首先登场的是耐克「顶级飞马」,中底全掌AirZoom气垫+ZoomX泡棉+ReactX泡棉,都是nike家最拿得出手的中底技术,乍一看上去「科技感拉满」,堆料是相当足。

上脚也能感受到气垫的软弹感,但跑起来以后,它的短板就暴露了,从这个慢放的跑步视频也可以看出,左脚在落地的时候,足弓部分是有比较明显的内旋现象,其它几双鞋都没有出现这个情况。

而这种足弓过度的内旋,会让足底的筋膜被反复拉扯,而导致足弓内侧或者脚后跟酸痛,类似我们走路或者跑步时间长了以后,会感到的“脚心疼”。

翻过来看这双鞋的楦腰和后跟,也是明显比其它几双鞋更窄的,穿上的时候,部分足弓甚至处在镂空位置,没有支撑。再搭配上42mm的超高后跟,直上直下的造型,这也就解释了,为什么穿它跑起来以后会觉得不稳,有一种担心崴脚的不安全感了。

可这毕竟是nike家主推的断货王,脚感竟然如此拉垮?为了更精准的展示出真实体验,我买来了个带压力传感器的鞋垫。压力分布再一次的验证了我前边的感受,足弓部分比较空,说明对足弓的支撑确实比较弱。

而鞋楦整体又比较窄,后跟高,前掌低,穿起来以后脚尖位置承受的压力也会更大一些,这种压力分布的不均匀,穿的时间长了,受压大的区域肯定会更不舒服。

再结合它的重量40.5码数达到291克,是这5双鞋里最重的。且重量主要集中在鞋底,分布不均匀,所以穿起来后的量感很明显,甚至还出现了掉跟的情况。

要说优点,它是5双鞋里透气最好的,鞋面肉眼可见的网眼设计,穿起来很凉快,颜值也确实很能打,好几个同事看到这双鞋都直呼好看,再就是增高3厘米不在话下!

On/昂跑:

昂跑的Cloudmonster2,中底的镂空设计,也就是官方称的Cloud 模块,辨识度确实拉满了。

但实测脚感,却没什么「云」感,反倒是在这5双鞋里属于偏硬的一挂。

虽然看起来底很厚,其实由于做了侧墙上翻设计,真正的鞋底厚度,实测前掌32mm左右,后掌37mm左右,其实是这5双鞋里比较薄的(第2)。

鞋面很薄,尤其鞋舌部分是单层网面透气很好,穿起来凉快。

但是鞋面没什么弹性,后跟薄,再加上宽楦的设计,所以瘦脚的人穿起来,会觉得鞋面没有包裹住脚,尤其是前脚掌部分会有空荡感。

实测这双鞋的40.5码数克重276克,在5双跑鞋里属于中等重量,可以接受,上脚量感不算突兀。

值得一提的是,鞋垫足弓位置有做加硬处理,对足弓的支撑非常明显。压力分布图也能看出,足弓这里是有明显支撑的。

鞋楦很宽,中底侧墙有加高支撑,后跟的包裹性很好,所以跑步时落地的稳定性也不错。

理论上宽楦 + 强足弓支撑应该是中大体重福音,但我们前边实测,它的减震表现平平,而这类人群恰恰更需要优秀的减震系统来保护膝盖,所以也还是很难推荐给中大体重人群。

HOKA:

HOKA BONDI 9,这双鞋在脚感上,确实做到了能让你有明显“踩屎感”,脚感非常软弹。

虽然底看起来厚,但重量控制的不错,实测40.5码数,重量在265g左右,在 5 双鞋里算轻量级选手了。

鞋面有弹性,包裹性强,穿起来很“跟脚”。但是材质比较厚,透气性一般,夏天跑步穿还是会觉得有点热,更适合春秋季节。

中底侧墙做了上翻设计,鞋面是这种靠编织加密加硬,来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,后跟也做了加硬处理,再加上鞋楦宽,所以跑步时的落地很稳。

总的来说,这双鞋在脚感上,属于既有“踩棉花”软感,同时也有一定的支撑,不是一味的柔软。压力图再次验证了这一点,穿这款鞋时,脚底的压力是5双鞋里最小的,分布也很均衡。

实际跑步时,确实也能感受到中底给予的推进感,但从前边实测这双鞋中等水平的回弹表现来看,它算是一双名副其实的「慢跑鞋」,想冲速度的话,可能很难跟上节奏。

阿迪达斯:

阿迪达斯ultraboost5这双鞋在脚感上,也属于偏硬一派。在「超厚底」跑鞋盛行的时代,阿迪这双算是比较独树一帜的存在了。

虽然外底看着厚,但实测后跟部位高度只有37mm左右,前底27mm左右,只能算得上双薄底鞋。

鞋面是编织材质,弹性大,包裹感很强,穿上的感受就像穿了一层袜子。

原本以为这种编织鞋面设计会很透气,但实测并不如其它几款跑鞋网面透气好,所以也同样更适合春秋季。

实测40.5码数的重量是260克,是这5双鞋子里最轻的,加上鞋底薄,鞋面材质也薄,整体看起来和穿起来,都会觉得是一双量感比较轻的鞋。

后跟有加高的TPU支撑,慢跑落地稳定性不错。但它前后坡差有10mm,是这5双跑鞋里坡差最大的。坡差大,落地时就会强制后脚跟先着地,这样能很好的缓冲足跟的落地冲击,更适合后掌落地的跑者,所以前掌落地跑者不建议选这双鞋。

我们在刚刚的减震、回弹测试也有做分析,这双鞋明显回弹好,减震差,是更偏向「速度」的调教,综合来看,更适合小体重,且追求速度的后掌落地跑者。

ASICS亚瑟士NIMBUS 27:

亚瑟士NIMBUS 27同样是一双厚底系跑鞋,实测中底厚度前掌36mm,后跟44mm,坡差8mm。

和BONDI 9脚感类似,是穿上明显能感受到「踩屎感」的一双鞋,脚感非常软弹。这两者相比较来说,NIMBUS 27是要更柔软一些,hoka踩下去以后的承托感更强。

实测40.5码数的鞋子270g左右,算是厚底鞋里比较轻的产品。

鞋楦是5双鞋里最宽的,配合侧墙做了上翻加高,后跟加硬,所以跑起来以后落地的稳定性很强。

材质比较薄,所以同码数下,内部空间更大,很适合宽脚、胖脚的人选。

鞋子有一层内衬,包裹感不错,工程网面设计,鞋舌部位很薄,透气好。

压力分布图来看,整个脚底的压力分布也非常均匀,但对足弓的支撑稍显不足,所以如果本就是足弓力量较差的扁平足人群,就不建议选这双了。

另外有个小插曲,我从旗舰店买来的两双NIMBUS 27,其中一双新鞋的胶味特别大,左右脚重量也足足差了5g,千元的鞋子,这个品控实在不应该,同意的评论区扣个1。

哪款值得推荐?

与其说是哪款更值得推荐?我觉得更应该是「哪款更适合你」?但现实探店的体验却经常踩雷,大多数店员的推荐逻辑简单粗暴,优先推新款、高价款,对价格敏感的顾客就甩折扣款,很少有人会主动了解你的体重、足弓形态甚至跑步习惯。

这种 “卖货至上” 的服务逻辑,让不少人错选了不适合的鞋子,轻则影响体验,严重些可能会导致脚踝、甚至膝盖受到运动损伤。

那跑鞋该怎么选?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,缓震慢跑鞋并非 “万能钥匙”,适合所有人。如果是大体重跑者,或者存在扁平足、X型腿等容易导致足弓过度内旋的情况,比起盲目的追求软弹脚感外,其实更适合选择能提供稳定支撑的款式来保护关节。

抛开这些情况之外,要去选一双缓震慢跑鞋的话:

如果是选一双各方面都比较均衡的鞋子,能日常通勤穿,又能在跑步运动时提供一定的支撑和速度反馈,那HOKA BONDI 9更适合,脚感柔软但不失支撑,减震和回弹平衡的很好,耐磨、透气等方面的表现不是最好的,但日常使用也够用了。

如果使用场景偏通勤、散步的人群,不需要跑步的速度感,没有足弓问题,只需要一双结实耐穿,能提供极致舒适体验的鞋子,那可以选亚瑟士的NIMBUS 27,减震和耐磨的性能上,它的表现都不错,调教也是偏缓震保护一挂,在活动时基本千元以内可以拿下,比邦代9更有价格优势。

避雷款相信大家看到这里也心中有数,从稳定性不足,耐磨性差,重量比较沉等等特性来看,它都不是一双适合跑步的鞋子,更像是一双时尚出街穿搭鞋。

以上就是本期视频的全部内容,如果对你有帮助的话,希望给我们点赞收藏转发支持一下。我们下期再见。

亲爱的凤凰网用户:

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,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,建议升级浏览器

第三方浏览器推荐:

谷歌(Chrome)浏览器 下载

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