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凰家实验室,7台洗烘一体机的横评已经是第三期了,前两期视频中我们分别对7台产品的洗涤和烘干性能做了详细对比,并试图从内部结构和技术层面,挖掘性能差异的深层原因。
本期视频,我们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,彻底拆解7台洗烘一体机,只为搞清楚一个问题:在产业链如此成熟的今天,不同价位的洗烘一体机,它们的做工和用料究竟差多少?不拆不知道,价格相差3倍的两台产品,用的居然是同款国产电机,到底谁有问题?
👇戳此看视频👇
电机参数
洗烘一体机的核心功能:洗涤、脱水和烘干,都离不开背后的核心部件:电机。通过电机带动内筒转动,才能实现一系列洗烘操作,而电机还决定着洗衣机转速性能的上限。
映射在日常使用中,就是内筒的脱水转速,它直接影响洗涤、烘干和自清洁等各项程序的最终效果,因此在保证系统稳定的前提下,转速越高,产品的运行效率和洗净效果也就越好;
我们对7台产品的转速和档位设定进行了汇总,得到下面这张表格:
按照电机的传动方式,可以把表格里的7台产品分为两组,美的、西门子和松下的电机通过皮带传动的方式来驱动内筒转动,而米家、海信、创维和TCL则由电机直接驱动内筒。关于这两种类型电机哪个更好,后面我们会详细说明;
可以看到,采用皮带传动的三台产品,脱水最高转速都为1400转/分钟,其中西门子共设有8个可调节转速档位,松下和美的分别设有8个;
西门子采用的是博西华自主生产的BSH BLDC电机,是目前西门子中高端机型的标配;
松下和美的使用的都是PMSM电机,也就是永磁同步电机,其中松下的电机由三江生产,目前松下除了纯进口的机型会采用原装电机,大部分中高端机型用的都是三江电机;
美的的电机则是则由自家旗下的电机品牌威灵生产,威灵也是目前国内中高端机型使用的主流电机品牌之一;
至于四台采用直驱电机的机型呢,米家给了我们一个小惊喜,上下双筒配备了两台尼得科电机,这台主打高端的机型还是很舍得用料的;不过下筒的最高脱水转速被限定在1200转/分钟,共设有5个转速档位;
接下来就是最具戏剧性的一幕了,到手价近6000元的海信璀璨和两台最便宜的创维和TCL,使用的都是南洋电机厂生产的直流无刷电机,除了TCL的电机功率略高,达到400W,配置和核心参数几乎一模一样。
对比三台产品的转速性能和内部结构,我们可以找到差距的源头。海信峰值转速为1400转/分钟,共设有6个档位,也是4台直驱产品中转速性能表现最好的。
TCL和创维的转速性能完全相同,峰值转速为1200转/分钟,共设有4个档位,是7台产品中表现最差的;
前面我们说过,电机决定的是只是转速性能的上限,品牌在程序的算法设计中还要考虑噪音、震动和机身结构强度等因素。
创维和TCL作为全场最便宜的机型之一,拆开就能明显感受到极致的成本控制,电路板能灌胶的绝不用盖板,涡扇裸机能用就绝不密封,一个传感器能解决的问题绝不用两个。
而海信与它俩对比,那简直就是精装修和毛坯房的区别,内部结构的整体性和密封性更好,隔音棉也够厚,也因此能够在额定转速更高的情况下,降噪表现仍然优于另外两台。
其实在我看来,电机这类核心部件的通用性,反映的是整个产业链已经足够成熟,这对用户来说并不是什么坏事,至少能保证低预算用户买到的产品,核心的洗烘性能也不会太差;而愿意花更多钱的用户,确实也享受到了更好的体验。
不同类型电机优缺点
在拆解过程中我们还发现,为了节约成本和轻量化,这次的7台产品用的都是铝线电机,并通过表面镀铜的工艺提升耐用性,这也是目前的主流方案。
两种不同类型的电机,也有着各自明显的优缺点。由于皮带传动的转速比并不是1:1,电机的转速往往在12000转/分钟以上,松下的电机最高转速甚至达到18000转/分钟。
高转速带来的首先是噪音问题,另外,皮带的传动过程也会造成一定能效损耗,这也是为什么在之前的洗烘测试中,松下的耗电量都要明显高于其他机型;不过优势就是稳定性更好,除了需要定期更换皮带,基本不会出大毛病,后期维修成本也很低。
相比之下,直驱电机的优势是运行效率更高,静音效果更好,日常使用无需维护;缺点就是在面对大容量洗烘或内部负载不平衡的情况时,稳定性不如皮带传动的BLDC或PMSM电机;如果你家的洗烘一体机突然出现这种“跳舞”的情况,那八成就是直驱电机的锅。
另外,直驱电机一旦出现问题,维修成本太高,所以现在很多品牌都提供电机10年包修服务,还是很有必要的。
噪音表现
为了验证两种类型电机的噪音表现差异,我们利用专业噪音测试仪,在距离机器约1米处,对7台产品脱水时的室内噪音进行了测试并记录,结果如下:
可以看到,DD直驱电机在正常运行时的噪音表现,确实优于依靠皮带传动的BLDC或PMSM电机;
噪音测试中表现最好的是海信,脱水时室内整体噪音为53dB;至于三台采用皮带传动的产品,脱水时室内噪音略高,在58-60dB之间。
自清洁到底有没有效果
这次拆机,除了要探究7台产品的价格和结构差异,我还想搞清楚一个问题:洗烘一体机的自清洁功能,到底有没有用?
为了验证这个问题,我们先利用沾满油污的衣物、纸巾和宠物毛发对7台产品进行了长达两周的极限洗烘测试,随后把它们分为三组,第一组(米家、创维和松下)只运行自清洁功能,第二组(海信、TCL和西门子)加入洗衣机清洁液,再运行自清洁程序,第三组(海信)则不做任何处理。
拆机观察对比7台产品的内部污垢情况,看看哪些区域是毛屑残留重灾区,自清洁功能又是否有效呢?滚筒洗衣机的自清洁原理并不复杂,其实就是通过高温、高速水流冲刷和强力排水等步骤,来达到清洁内筒与外筒之间残留的污垢、毛屑并杀灭细菌和微生物的效果。
先来看这台没有经过任何清洁处理的海信,我们可以清晰看到毛屑等污垢在整个洗烘过程中的“传播路径”,除了我们熟悉的筒内和门封处,平常看不到的内筒外壁、外筒的加热管处、烘干风道进风口、出风口和风扇内部,甚至内筒提升筋的背面,都有残留的风险。
随后,仅开启自清洁的一组中,内筒外壁和外筒加热管处的毛屑已经很少了,无法排出的大块毛屑也基本集中在门封底部,再手动清理就可以;不过拆开烘干风道就发现,自清洁对风道内残留的毛屑毫无作用,而且门封顶部连接风道的位置,同样是无法清洁的死角。
最后再来看加入清洁液进行自清洁的一组,内筒外壁和外筒的大部分区域也已经清洗干净,由于在清洁时按照说明放入了一条干毛巾对毛屑进行吸附,因此内筒和门封底部也已经清理得比较干净。
然而前面提到的烘干风道和门封顶部,依然是无法清洁到位。这还仅仅是运行了两周的机器,如果家里的洗烘一体机长时间不清理,烘干风道很容易堵塞,出现烘干时间过长、烘不干等问题。
自清洁功能对内筒和外筒的清洁效果还是立竿见影的,建议每月运行一次自清洁功能,配合清洁剂可提高清洁效率,门封处也可以手动擦拭,避免发霉;不过同时也存在烘干风道等卫生死角,长时间高频使用的机器,可以联系售后进行拆机清洗。
在拆机过程中,也有几台产品的独特设计让我们印象很深刻。西门子是全场唯一采用封闭式内筒的机型,虽然设计初衷是为了防止二次污染,但据拆机师傅反馈,这也是最让他们头疼的设计,不仅内筒拆卸难度很大,一旦强行拆开再装回去还可能存在漏水、无法正常使用等问题;
当然也有比较好的设计,比如松下就在外筒和烘干风道之间设计了一个不锈钢过滤网,还是很有效果的,大部分毛屑都被隔绝在了滤网一侧,再配合自清洁就能有效去除;拆开烘干风道可以看到,内部很干净,日常使用无需破坏性拆洗,建议各品牌可以学一学!
总结
经过三期深度评测与拆机,我们似乎正透过层层结构,隐约看到洗烘一体机行业的“公开秘密”:产业链的高度整合,几乎已经抹平了不同品牌间的核心硬件差距,取而代之的是结构设计、程序算法和用户体验层面的较量。当我们抛开所谓的价格标签,直面产品本身,会发现价格差距的背后,本质上是“基础功能”与“进阶体验”的价值差距。
如果预算有限,2000-3000元价位的产品已经能满足基础洗烘需求,但同时也要接受毛坯房的内部结构设计,以及潜在的噪音大、转速低等问题;想要获得更好的日常使用体验,4000-6000元价位的机型已经在程序算法、降噪处理等方面有了显著提升,溢价也不算太严重,是个适合购买的区间。
至于西门子这类价格贵的有点离谱的机型,除非你有很强的品牌执念,否则我非常不建议花9000元以上购买洗烘一体机,这个价格已经远超这类产品本身的价值,更多的是品牌带来的高溢价。
另外,烘干风道的清洁难题目前仍然是冷凝式洗烘一体机的硬伤,市面上几乎所有机型的自清洁功能都无法彻底清除烘干风道的毛屑,后期需要根据自己的使用频率,定期进行拆机清洁;不过不同品牌的差异化设计还是让日常维护成本有着不小的差距,松下简单的滤网方案可以说是7台产品中的最优解,值得其他品牌学习。
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啦,如果对你有帮助的话,欢迎点赞、评论并转发给身边的小伙伴,这里是凰家实验室,我们下期再见!